close

【得獎紀錄】

★二○一四年澳洲青少年年度推荐圖書獎

★二○一三年Aurealis最佳青少年小說類獎項

★入圍二○一四年澳洲金墨水獎的決選名單

 

【媒體書評】

◎本書巧妙呼應戈馬克.麥卡錫的《長路》,敘事手法令人嘆服。──澳洲週日時代報

◎緊張驚險,高潮迭起,令人讀來甚有共鳴。──新堡先鋒報

◎逼真嚇人,引人入勝……寫給青少年的絕佳小說。──觀察家日報

◎就後啟示錄青少年小說而言,本書寫實逼真得驚人……一則強而有力的寓言,突顯澳洲對海外難民的人道態度危機。──澳洲最大圖書資訊網站Books + Publishing

◎這本處女作筆法精湛,引人入勝,呈現一段扣人心弦的求生故事。極力推薦。──澳洲青少年讀物雜誌Magpies

◎佐恩逼真建構出一個幽閉恐怖的黑暗世界。──電子雜誌「流行語」

◎這是我整年下來讀過最棒的一本青少年小說。你自己拿起來讀讀看吧,保證絕不後悔。──青少年書評網

 

【內容簡介】

當地球另一端發生核爆,飢寒交迫的困境襲捲而來……

為了生存,為了保護弟弟及朋友,

他該搶劫超市還是活活餓死?他該投靠母親還是自立自強?

 

    在十七歲的費恩看來,那天跟往常並無不同──早上睡過頭,急著趕搭校車,熬過一堂又一堂的課,還要在他心目中最美好的女孩面前維持形象。然而那天跟往常確實截然不同,因為就在地球的另一頭,核彈爆炸了。

  隔天早上費恩醒來,天氣變得陰暗嚴寒,還下起灰色的雪。沒有網路,沒有手機,沒有電視,沒有電力,爸媽也不在身邊,一切都變了。而在學校的所知所學,一切都派不上用場。

  爸媽不在,食物與飲水愈來愈少,天氣也愈來愈冷,費恩和弟弟麥克斯必須設法靠自己活下去。費恩連結同伴安諾和女友露西,一路逃往雪梨市中心,希望能得到在災難應變中心工作的媽媽援助。

    這段漫長的旅程,充滿困難與危險,有些熟識的人因食物和木柴短缺想殺死他們,而陌生人的慈悲卻常令他們感到驚奇。他們忍不住質疑何者為是,何者為非他們該信任什麼人為了活下去並保護鍾愛的人,他們的自救底線到底在哪裡

    面對一個近乎世界末日的未來,這群好朋友一起對抗暴力、憎恨和貪婪,同時也擁有愛、友誼和希望。經由永不放棄的奮鬥,他們堅信一定有某一個可以重建生活的地方,並攜手繼續這段旅程……

 

【作者簡介】

克萊兒.佐恩(Claire Zorn)

  成長於澳洲藍山鎮,也是本書主角費恩的居住地。目前跟丈夫與兩名年幼孩子住在新南威爾斯州的南部海邊,大學專攻藝術,之後研習寫作並取得學士後文憑。她熱愛音樂,蒐集復古家具,相當熱中游泳。本書是她的第一本著作,出版後即榮獲二○一四年澳洲青少年年度推薦圖書獎、二○一三年Aurealis最佳青少年小說類獎,並入圍二○一四年澳洲金墨水獎。她的第二部作品The Protected,榮獲二○一五年維多利亞總督青年文學獎、CBCA青少年年度推薦圖書獎及澳洲總理青年文學獎。

寫作動機

  克萊兒.佐恩在十三歲時,讀了露易絲.勞倫斯(Louise Lawrence)的小說《核塵埃之子》(Children of the Dust),才知道核冬這個概念,書中的內容讓她相當害怕,從此心底就覺得這類恐怖事情有可能發生。 

  於是,本書的寫作構想漸漸浮現,起初是一幅畫面:一個青少年處在某個昏暗地方,設法保護一群人卻感到力不從心。此外,當澳洲掀起對海外難民的激烈爭論,她愕然發現,一個人的人身安危與生活品質在某些程度上取決於地圖上的一條線:出生在這一邊,你會有食物與庇護,獲得健保與教育;出生在另一邊,你則一無所有。

 至於本書的建構場景,她是從雜誌《科學人》(Science American)的一篇文章中獲得。那篇文章詳細呈現科學家模擬核爆後塵埃雲的數據模組,包括塵埃雲在大氣層的動態、氣溫下降的幅度和日照的遮蔽量,也探討核塵埃對作物生長及食物供應的長期影響。

  這些資料是種子,供克萊兒.佐恩天馬行空的馳騁想像。她也檢視小規模事件的影響,例如二○一○年十一月的昆士蘭州水患,然後把各類影響放大規模。她還研究路況不穩時的食物供應與基礎設施狀況。她爸爸曾告訴她,空氣中的碳分子會癱瘓發電廠,她也把這概念當作種子悉心灌溉。我們非常依賴電力,一旦供電停止,社會將陷入全面停擺,這個故事則於焉展開。

 

【譯者簡介】

林力敏

輔大翻譯所畢業,曾獲聯合報文學獎、梁實秋文學獎、林榮三文學獎等國內重要文學獎項,在聯合報寫過專欄。熱愛騎車兜風與四處旅行,持續探索各類新知,探索文學與人生。

 

【導讀與賞析】

檢視人性善惡的最佳舞臺

張子樟(兒童文學評論家 閱讀推廣人)

    現代科幻小說常常呈現作家對未來世界的不確定性深感憂心。他們不但擔心外星人的入侵,憂慮人們以改善民生經濟為名,竭力開發有限資源,更疑懼某些國家發展新型武器,導致全球性的毀滅。事實上,當前過度的經濟成長確實已破壞了整個宇宙生態,但窮兵黷武的好戰心態更促使一些以自保為名的國家進行核爆實驗,完全不顧這種毀滅性的行為可能造成地球消失。這本小說雖是預言型作品,但對地球瀕臨存亡的翔實描繪內容令人心驚膽顫,唯恐這樣可怕的日子會提前來臨,讓世人毫無招架之力。

    多數世界末日後的故事極少聚焦於下面這些重要的事:食物、水、庇護場所和安全。這本書不但細筆刻畫這些維護生命的重要元素,而且多層展現,思考周延。它敘述緩慢,動作不多,但十分寫實,很少有反烏托邦的成分。全書是一段逐漸加溫的心理旅程。發射飛彈的肇事者從未揭露,因為這本小說的重心專注於敘述角色們為了活下去,他們願意冒險來展示多少自我的人性,而不是直接捲入衝突。

    讀者只要用心細讀,便可以讀到作者如何把許多不同的關係一一展露出來,從兄弟到家庭之愛、鄰居關係、不友善的朋友、甚至來場男女之愛。藉這些關係的鋪陳,讀者終於了解故事的重心在於披露人性的善惡。全書不時談到康拉德的《黑暗之心》和戈馬克•麥卡錫的後末世故事《長路》,除了加強倖存和對待難民主題之外,我們不難看出,作者刻意強調人性善惡的揭露與親情的重要(如:《黑暗之心》作者對人類文明以及人性這一主題作了深刻的思考以及《長路》中的漫漫長路的父子情)。

    這本小說的力道在於角色之間的關係。角色性格多元但均有缺陷。主角費恩的母親只在乎她的工作和新男友,形象並不完美。他的父親則努力跟大家證明,對新娶的太太來說,他不算太老。弟弟麥克斯正在青春期的門檻上,希望別人以成人對待他,但舉止又像個孩子,處處顯露自信安全的外表。露西在情緒和身體都顯得正常,但一碰到她跟費恩的關係,她不願意率先而行。費恩極力淡化了他曾在小學時霸凌過安諾,顯示他是個討人喜歡但有缺陷的敘述者。他是個聰明、有責任感的角色,但並非十分完美。然而兄弟關係卻十分顯眼,彼此在對方危急時伸出援手,展現深厚的兄弟之情。

    十七歲的費恩是全書的敘述者。透過他的雙眼,讀者先分享了他幾天的正常生活。核子寒冬來臨時,尋找食物、淨水、熱源和安全的庇護場所成為他的首要之務,這些最後又逐步發展成安全、延續生命與倖存的必需品。在他的決定變得更艱辛、更危險時,讀者慢慢看到他如何成為一位堅強的保護者和領導者。事實上,他並不是社區𥚃最聰明、最强壯的孩子,但他態度堅決明確,而這正是如何活下去的最重要條件之一,因此全書的每一頁幾乎都在強調這一點。

    費恩設法思考這一切,爲他們這個小團體尋求生路時,低溫、缺水和飢餓成為十分現實的困擾。如果這些不致於造成他們死亡,也有人可能想搶刧他們、殺死他們(如鄰居上門來找丟失的木柴、警察強要帶走食物等)。陌生人的慈悲常常令他們感到驚奇,但同時那些熟識的人們卻因食物的短缺想殺死他們。他們自己也曾經去竊取超商儲備的食物而差點喪命。由於人們日趨絕望,飢餓又導致暴力升級,費恩、安諾和露西忍不住質疑何者為是、何者為非?他們該信任什麼人?為了活下去並保護他們鍾愛的人,他們的自救底缐到底在那兒?

     對於他們四個人而言,這段旅程充滿困難與危險。他們必須去做從來沒想到的事。他們既勇敢進取又樂觀豁達,但心情沉重,因為看到了許多難以想像的事,對於未來逐漸失望。他們對抗暴力、憎恨和貪婪,但同時也擁有愛、友誼和希望。虔誠的基督徒安諾給這篇故事帶來靈性與寧靜,這有助於費恩下定決心,做些比較困難的決策。迂迴曲折布滿全書的家庭與友情、核子戰爭、勇氣與毅力、死亡與悲傷、倖存、靈性和倫理等等主題,感動了每位讀者。

     費恩同時也是個有原則的人。在雪梨與母親重聚時的喜悅,全被母親無法同時承諾保護露西和安諾毀滅了,他決定帶著他們另尋一處有希望的地方。弟弟麥克斯寧願跟隨他而不想留下來陪伴母親,可見母子親情早已因隔離多時而日趨淡薄,他日重逢機會也幾乎趨近於零。

     隨著這幾位角色面對一個近乎世界末日的未來,這部全然絕望、卻又努力倖存的引人入勝故事處處都是懸念。然而經由永不放棄的奮鬥,他們繼續堅信,他們會找到某一個可以重建生活的地方。最後費恩帶著麥克斯和女友離開雪梨,尋找另一個可以久待之地,故事就這樣結束了。

    作者在結尾處留下一大片空白讓讀者去填補、延伸或偏離、背叛。作者並沒有告訴我們書中的主要角色何去何從。這種開放性的結局會給讀者更多思考的空間,尤其會思考當世界末日降臨時,人們要如何藉自救和救人的過程來展露人性的善惡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東方出版社 的頭像
    東方出版社

    東方出版社

    東方出版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